梁美宏; 胡晓辉; 束彭飞; 刘飞
目的/意义 利用关联数据唯一性、链接性等特点,对机构知识库实体进行学术关系发现与关联组织,实现机构知识库资源语义聚集。 方法/过程 分析实体学术关系类型及特征、关联数据要求,提出学术关系关联方法及流程,利用河海大学机构知识库数据开展实证研究。 结果/结论 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实体学术关系发现方法,发现了实证数据间的学术关系,并指出其应用价值。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机构库资源语义关联,提供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检索服务,满足用户知识需求。 |
“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研究:热点、趋势与建议
马晓飞; 张尔赫
目的/意义 培养具有计算思维的高校学生,是从“强化人才支撑”方面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高校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途径不清晰,培养效果不显著的问题仍普遍存在。探索符合“数字中国”建设要求的高校学生计算思维培养途径至关重要。 方法/过程 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工具,对2006年3月—2022年12月发表于SSCI和CSSCI来源期刊的940篇计算思维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挖掘适合高校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途径。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1)计算思维培养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解决现实问题。(2)计算思维培养研究内容更关注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3)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思维培养课程教学形式和授课领域单一,缺乏体系化的课程设计。(4)计算思维培养研究力度国内总体低于国外。基于上述发现,从培养导向、学科交叉、课程设计、国际合作四个方面提出培养高校学生计算思维的具体建议。 |
刘亚辉; 张建东; 杨立英; 沈哲思
摘要:【目的】探究新冠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情况,深化对期刊影响因子这一指标本质特征的认识,以期为中国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和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为科技期刊的合理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202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期刊影响因子猛增的现象,对1.1万种期刊发表的约364万篇发文(新冠论文约3.3万篇)及1864万条引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究新冠论文被引、新冠论文贡献率与期刊影响因子增幅之间的关系,系统揭示新冠论文对不同分区、学科领域及中国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新冠论文对87%的期刊影响因子有正向贡献,对影响因子增幅贡献率为31.14%,且期刊所在JCR分区越高,贡献越大。新冠论文的影响范围不限于临床医学和精神病与心理学领域,生物、化学等领域同样受到了较大影响。中国期刊影响因子提升较快,新冠论文是重要助力之一,对JIF增幅的贡献率达到20.51%。【结论】科学研究的“新冠化”对绝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做出贡献,未来中国期刊在面对此类重大突发事件时,应善于抓住研究前沿和热点,增强应急出版能力,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品牌辨识度。同时,要探索更鲁棒的指标、更细致的分类体系来应对此类突发事件为科研评价体系带来的巨大挑战。 |
史雅莉; 赵童 ; 汪庭
目的/意义 构建科学数据引用标准化的成熟度评价模型,加快科学数据引用标准的规范化进程。研究有利于科学数据成果的有效传播与共享,促进科学数据引用标准化实践的持续健康发展。 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梳理并结合现有成熟度理论模型,提出评价科学数据引用标准化实践的成熟度要素指标;运用德尔菲法收集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判断;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得出成熟度量化计算公式。基于初始级、过程管理级、规范管理级、量化管理级和动态优化级五个等级构建科学数据引用标准化的成熟度评价模型,并以武汉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例对该模型进行应用探析。 结果/结论 通过量化分析得出该数据开放平台的数据引用标准化实践处于规范定义级,据此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数据管理者、决策者以及使用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
廖宇; 孟平; 杨立英; 沈哲思
目的/意义 探究科技期刊布局理论模型,为我国科技期刊布局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运用网络调研法、科学计量分析法和归纳法,对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刊群的学科和影响力结构进行分析,抽象形成科技期刊布局理论模型。 结果/结论 科技期刊布局理论模型是一个管理一体化、学科覆盖广泛、影响力层级分明、期刊类型丰富的方阵。我国科技期刊布局应同时关注学科和影响力双维度下的差异化,学科力求多样,避免重叠、冗余和留白;影响力上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既有高端综合“引领刊”,也有聚焦不同目标的“中坚刊”和填补空白的“基石刊”,完善稿件转移机制,促进集群发展。 |
翟羽佳; 赵雅洁; 过南杉; 张赫钊
目的/意义 信任是维持科学家相互合作的关键因素,并会使科学家之间产生知识传递,使知识由个人所有传递为多人共有,进一步促进科学发展。对信任机制导向的知识传递进行研究,有助于科研合作者信任关系的维护,促进知识传递,从而推动科学进一步发﹡展。 方法/过程 本文首先利用美国物理学会数据集(APS)对科研合作者的信任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分布规律;然后,将科研合作者间的知识传递划分为隐性知识传递与显性知识传递,梳理合作网络中知识传递的路径;最后,利用回归分析对合作者之间信任程度对知识传递量的作用效应进行验证。 结果/结论 科研合作者之间的基础信任与知识传递有着明显的时序共振规律;产生隐性传递的合作团队比产生显性传递的合作团队的信任程度更低;显性传递与信任程度的相关性更高,但依赖性更低。本研究将对科研合作信任情感的研究扩展到信任行为上,通过量化科研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程度,减少了在合作横截面中测量静态信任的局限。 |
ChinaXiv项目组
ChinaXiv(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https://chinaxiv.org)面向全国科研人员,建设可靠、规范的自然科学领域的中国科研论文开放仓储库,接收中英文科学论文的预印本存缴和已发表科学论文的开放存档。构建中国科学院规范的支持快速交流发布的学术交流生态系统,支持中国高水平科研论文的快速预发布,有效支撑中国科学家的科研首发权。 为进一步推动开放学术交流,促进预印本平台发展,完善预印本平台建设,ChinaXiv项目组于2022年4月20日面向全国科研人员(包括研究生)开展 “预印本平台认知与使用调查”问卷调查,截止到5月20日24:00,共回收问卷3028份,其中有效问卷2912份,有效率为96.17%。 调研发现: 1、多数科研人员认为预印本在学术交流中“非常重要”(34.38%)或“比较重要”(33.31%)。 2、在科研人员所使用过的预印本平台中,使用arXiv占比最高(66.64%) 3、“快速发布和共享研究成果”(60.78%)和“获取研究成果网络首发权”(60.69%)是两大吸引用户的主要原因。 4、“预印本平台发布的成果不能用于个人学术评价”(47.25%)和“担心研究成果无法在期刊正式发表”(42.82%)是阻碍用户使用预印本平台的两大主要原因。 5、科研人员普遍认为,制定预印本政策对促进我国预印本交流、预印本平台发展有重要意义。“国家层面”和“本机构层面”预印本政策现阶段最为需要。 6、科研人员对预印本政策需求最强烈的是“期刊允许论文在预印本平台发布后再投稿”和“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认定和保护” |
杨兰; 孟芮; 杨鲜艳
目的/意义 图书馆查收查引服务为职称评聘、学科评估、各类学者申报等高校人才评价工作提供决策情报信息。 方法/过程 本文通过调研39所“985工程”高校的图书馆网站,以查收查引服务为出发点,探讨高校人才评价面临的指标片面化、局限化问题;利用VOSviewer知识图谱聚类分析方法,从研究者及合作者的角度进行情报分析,拓展论文评价指标。 结果/结论 以期推动图书馆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并为人才评价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
冯越平
【目的】以“书评”的方式推动图书馆阅读分享,以达到“有效阅读”的成效。【方法/过程】“书评”概念解析、内容、结构。阅读在人生中的生要作用——终生学习和精神修养。以“书评”助力图书馆阅读工作的开展对读者阅读的推动作用和对图书馆工作的引领作用,让读者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到“图书馆”的学习中,参与到“图书”的评价中还能让参与者从中获得人生的经验,是有效阅读的途径。【结论】“书评”能活跃“读书气氛”,以“书评”的方式推动图书馆“阅读”的开展是有效的方法。 |
张矛 ; 郑思怡 ; 宛玲
目的/意义 构建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图书馆测评其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提供判断依据,进而促进数字学术服务能力的提高和完善。 方法/过程 参考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创建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通过整理分析现有政策、文献和案例,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重要性和权重。 结果/结论 本文最终构建出包括7个一级指标及19个二级指标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图书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和改进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提供可依据的评估工具。 |